工业数据采集背后的那些坑(上)
来源: | 作者:pmod6d781 | 发布时间: 2023-06-21 | 373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过程中,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源处理,以及这段存储到下一段存储之间,语境是什么,它的上下文要求是什么,再来制定下一段的存储策略,或者是数据传输的策略,包括实时性、批处理。

我们会把它看成一个三元组,不管多复杂的数据处理,都是这个三元组构成。在工业领域相对更为复杂,要考虑到的周边要素特别多,需要把这个复杂系统拆分处理。

Q7:在非实时场景下的时序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方式是什么?

一些工厂或是场站,数据没办法实时传出来,时序数据可以实时采集之后先存储在本地,再离线回传。

例如风电场的CMS、工厂里的鼓风机等大型旋转设备的一些震动数据,一般都会在现场都加装一些本地化的存储装置,因为频率太高,这些数采存储装置会把时序数据先捕获下来,之后根据数据量和需求来看,要不要做切片或是定时分割。不是所有数据都对分析有价值,或者说价值密度不一样。


例如,在风电场事件触发的数据回传,一旦出现故障预警,系统会自动将那段时间的震动数据片段,以文件的方式传回来。事件触发型还要考虑做场景覆盖、工况覆盖,经过后续的补充,逐步完善可能出现的工况类型,慢慢过渡到全自动触发。时间触发在震动的频谱分析当中也比较常见,按周期定时回传一批数据。不管是事件触发还是时间触发,都会把它存成非结构化的数据,按需或者是定期批量性、非实时性地回传。


Q8:传感器如何降低外部干扰,安装或者传感器选型有什么建议?


不仅是采集设备,只要是在现场的装置,都面临环境的干扰,例如电磁干扰、温湿度、高低压等等。降低干扰还是从硬件设计上考虑,特定工况例如电磁干扰就可以考虑做一些电磁屏蔽,从源头上去控制,或是通过电磁兼容监测来满足要求。


现在很多设备制造商也在积极考虑类似工况下的数据采集,例如西电针对他们的高压变电设备,推出了大量的传感监测手段,应对突变、浪涌等电磁干扰现象。

如果数据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,比如同样一批传感器在不同的工况下,会出现相似的一些工况偏差,只要在正常的偏差范围内,可以通过模型软校正,让传感器传输出来的数据可以支撑分析。

越好的传感器越贵,稍微便宜一点的传感器能覆盖90%的工况,剩下10%的工况虽然没那么准,通过一些数据的手段加上一些补偿模型,做数据修复和治理之后再去建模,也是我们经常会和企业去探讨的一个话题。